




1、赤兔馬,三國時期呂布的坐騎,《曹瞞傳》記載,時人云:“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在演義中呂布僅僅為了赤兔馬就背叛殺自己的義父丁原。同時,《三國志》記載中呂布數(shù)十騎破張燕萬余精兵,赤兔同樣有著極大的功勞。
2、的盧馬,是劉備的坐騎。一次劉備,騎的盧馬逃跑,危急之時落入檀溪中,劉備著急地對的盧馬說:“的盧,今天遇到大難,你一定要幫忙呀!”于是,的盧一躍三丈,帶劉備逃出險境。



在中國傳統(tǒng)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shù)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云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昭陵六駿是指陜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昭陵六駿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騎過的戰(zhàn)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zhàn)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zhàn)馬列置于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yōu)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xiàn)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xiàn)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xiàn)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役中的所乘戰(zhàn)馬的英姿。
傳世名作:昭陵六駿:




馬屬動物起源于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其原始祖先為原蹄獸,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fā)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趾;后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于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后,干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fā)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jīng)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xiàn)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國際雜志PNAS上的一項研究提出,家馬很可能起源自歐亞大陸草原—也就是今天的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西部—并且隨著牧群的擴展而不斷與野馬雜交繁殖。
科研人員長久以來對馬的早期馴化歷史有爭議:考古學證據(jù)提示馬是在歐亞大陸西部草原馴化的,而來自現(xiàn)代母馬的遺傳證據(jù)指向了跨越廣大的地理區(qū)域的多重馴化事件。Vera Warmuth及其同事使用來自歐亞大陸北部300多匹馬的遺傳數(shù)據(jù)從而對馬的馴化的起源和傳播進行了建模。這組作者重建了家馬的已經(jīng)滅的祖先野馬的種群統(tǒng)計的歷史,并提出野馬在大約1.6萬年前擴展出了歐亞大陸東部。
進一步的分析向這組作者提示,馬的馴化起源自大約6000年前的歐亞大陸草原西部,而被馴化的馬群在歐亞大陸擴展的過程中不斷有野馬補充進來。這組作者說,這些發(fā)現(xiàn)證實了馬的馴化起源于歐亞大陸西部,并且提供了證據(jù)表明廣泛存在野馬進入家馬群,因此也就把此前研究的截然不同的證據(jù)結合起來,并解決了相互沖突的解釋。


